最新公告
作者:苏州龙盛门业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 2018/9/8 13:20:38
【苏州快速门】八个容易洗脑的思想实验(二)
5、猴子和打字机
另一个在流行文化中获得广泛关注的思想实验是“无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机”实验。该定理认为,如果有无数多的猴子在无限久的时间里,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那么在某个时间点,它们“几乎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20世纪早期由法国数学家埃米尔·博雷尔推广,但其基本思想,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所有东西的理论,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意义:
简单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定理是用来描述无限本质最好的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猴子碰巧能写出《哈姆雷特》,听上去是天方夜谭,但当一个人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后,这个说法在数学上是可以被证明的。这个定理本身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重现,但这并没有阻止一些人的尝试:2003年,英国修读科学的学生在一家英国动物园“试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了灵长类园区。可惜的是,猴子们没有打出任何十四行诗。根据研究,它们只打出了5页几乎完全是字母“s”的纸。
6、薛定谔的猫
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内容是:一只猫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和它一起的还有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在一小时内,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几率为50%。如果发生了衰变,那么会触发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是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可以同时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意义:
简而言之,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可能同时存在所有的状态(实验中既死又活)。这个观念同一个古老的谜题相似,谜题内容为,如果一棵树倒在了树木中,且没有人听到声音,那么它有没有发出声响?薛定锷最早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本质的文章时提出这个实验的。薛定锷的猫同时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奇怪。这个思想实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古怪的是“多重世界”假说,这个假说表示有一只既死又活的猫,那么两只猫是存在于不同的宇宙间,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7、瓮中的大脑
没有比所谓“瓮中的大脑”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体内取出,放在一个装有维持生命液体的瓮中。大脑是连着电极,电极还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世界的信息都是经由大脑过滤,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日常的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所产生的模拟环境?
意义:
如果你觉得这一切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你说对了。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小说和电影,都受到了这个实验很大的影响。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个实验的原型可以追溯至笛卡尔,由希拉里·普特南推广。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是否证明能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魔鬼”所产生的幻想。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回答了这个问题。不幸的是,“瓮中的大脑”将问题复杂化了,因为连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这个实验被哲学家广泛讨论,也有许多针对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到底怎么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
8、空地上的奶牛
认知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实验是这样的,一个农民担心自己获奖的奶牛走丢了。一个送奶工来到农场后,他让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就在附近。虽然农民很愿意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自己去看了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条纹,为自己的奶牛在那里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里再次进行了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里,但它躲在了树林里,而且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绕在了一棵树上,显然,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于是来了, 就算奶牛一直在那里,但农民说自己知道那头奶牛在那里时是否正确?
意义: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被美国哲学家爱德蒙·盖提尔用来批判主流对知识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他的论文标题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就是知识吗?”)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事实上是真的,且可以被充分验证。实验中,农民之所以相信奶牛在那里,是送奶工证词和他自己所见黑白相间物所共同构成的结果。而之后送奶工的确认,这件事也碰巧是真实的。尽管如此,农民并非真正知道奶牛在那里,因为他认为奶牛在那里的结论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盖提尔利用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例子,说明了将知识定义为JTB的理论需要修正。
注释:
电车难题:一个伦理学的思想实验,由英国哲学家菲利普·福特在1967年首次提出。其大致内容是:假设你驾驶一辆自己无法使其停下来的有轨电车,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5个检修工人,他们根本来不及逃跑,除非你改变轨道。但是,备用轨道上却有1个人,那么,是否可以通过牺牲这一个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个人?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是”。此道德两难涉及人对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取舍。此难题可以变化,如一条岔道有一人,另外一条可以改成更多人或更少人,人数对利益取舍的关系。另外五人可以改成罪犯。
以太(Luminiferous aether),又译为光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为五元素之一。19世纪的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但后来的实验和理论表明,如果不假定“以太”的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可以有更为简单的解释。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观测证据表明“以太”存在,因此“以太”理论被科学界抛弃。
最近文章
相关新闻:
公司:苏州龙盛门业有限公司
电话:4006-080-090
联系人:童经理
邮箱:3036726950@qq.com
版权所有:苏州龙盛门业有限公司